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4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小约翰 | 经典是最好的教材兼及对“古典教育”的反思

小小推拉驴 小小推拉驴 2019-04-20


经典是最好的教材兼及对“古典教育”的反思



还记得几年前,带妻女到庐山住过一周,有机会逛了不少名胜,印象最深的当属白鹿洞书院之游。

书院座落于庐山五老峰南麓,辖地3000亩,古木参天,溪流潺潺,确是读书静思的好去处。怪不得朱熹《朱子语类》中读书心得写得那么好,在风景如此绝佳之处,不读出点道道才怪。

多进院落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当年朱熹和弟子们读书的那间教室,老师的椅子在讲台一张桌子后边,下边是学生们的书桌和椅子。边上陈列着他们读的书。我看了一下,惊讶地发现,他们读的书中没有同时代人编的教材,只有古老的“四书五经”之类。学生在教室静读,读不懂了,就问老师,老师间或有讲解,或外请如陆九渊之类的名师在此授课,这些老师心心念念的不是创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经典,不是口口声声“我觉得”,而是念念在兹“经上如是说”,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四书集注》作为最重要的教科书,其实全部都是对“四书”的注释,并非额外编写的时文材料。《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在讲到朱熹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这使我想起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设想,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引导人读经典、读大书。对孩子来说,开读越早越好。他甚至认为孩子从小读书只读经典就够,不需别的教材。所谓学科教科书,是教书匠编的,而经典则是大师写的。前者是假书和“死书”,后者才是真书和“活书”。只有早早开始学会跟大师对话,孩子才有可能学会拒绝精神垃圾,养成良好品味,打下精神底子,并能尽早在精神领空飞翔。所以,戒网瘾用电击不是办法,最根本还是培养高尚情趣。而高尚情趣的培养需从经典激发高尚志趣入手。

古罗马贵族家庭会聘请训蒙师傅来带孩子背诵、阅读和理解经典,像中国古代西宾。教师的任务不是兜售自己的学科知识,而是忠实教孩子读通经典。此乃古典教育理念的实质所在。欧文·白璧德就盛赞此为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贬低经由法国“启蒙运动”而产生的人道主义教育理念。

犹太民族更是要求孩子到了12岁就背诵希伯来文《圣经》。《圣经》对他们民族来说,确乃书中之书,家长每天都有责任给孩子们讲解,也需要到会堂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被熏陶成“律法之子”,不管身处何方,血管中都流淌着经书血液。这个民族,历经近两千年流亡漂泊,1948年5月14日,仍能回耶路撒冷创建“最小的超级大国”。

小学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篇文字不是小学课文,而是莎士比亚《麦克白》。固然小学课本也有对名著的节选,但大都经过改写,在最能背诵经典阶段,孩子背的,不是名著,而是这些拙劣改写或无聊时文。若非读了莎士比亚,以后能否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对我来说都是未知数。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教育的终结》这本书?里面提到教育在古代是传承,近代则变成了独立思考;古代是发现,近代则变成了发明;古代是回归真理,近代则变成了科学研究。于是,教育也就终结了,因为你只要告诉孩子去独立思考就行了,你告诉他谁也别信信你自己就行了,你自己就是你发明创造的源头,千万别迷信权威。于是,教育就这样“终结”了。

这一转向也因为绝对真理在近代以降早已被逐,教育也没有值得传承的。理性杀死了一切权威,自己就成了权威。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道可传,何以为师?

然而,总有愿从近代德法式教育观突围而出者。于是,经典就成为一条路。

为什么经典比教材重要,或者说经典是最好的教材?朱熹有首《观书有感》的诗就极为生动地说出了其中原因。我在白鹿洞书院看到了范曾题写的这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古老经典才能成为“源头活水”,使后人在此基础上开创“天光云影共徘徊”局面。

英国“朝圣山三巨星”之一的迈克尔·博兰尼,特别提到一个人若要创新,必须得有特别沉潜力,这种沉潜力首先是回到信仰、回到精神资源和回到经典的能力,在不断、反复阅读大书和经典的过程中,一个人得到某种“支援意识”,这种“支援意识”不同于“集中意识”,是指人知识结构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部分,是冰山在海面下面的八分之七。

其实,没必要说那么远,我们平时所谓“名师出高徒”、“三代出一个贵族”或“三代出一个厨师”等,不都强调传统积淀和家学渊源的重要?这来不得半点虚的。要成为钢琴家,你一定要勤练大师乐曲,谁的乐曲也不学不练,打开琴就弹那叫“乱弹琴”。要成为书法家,你得认真临摹古老碑帖,从没任何临摹就能泼墨挥毫,那叫涂鸦。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肩上,因此才取得了如许成就,这不全是谦虚之言,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实情,不站在巨人肩上,就难比巨人看得远。

所有作家中,我最佩服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和列夫·托尔斯泰一起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小说家,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可算得上世界小说史上最伟大两部巨著。他在成名作《穷人》发表后陷入创作危机,于1847年参加空想社会主义小组活动,1849年春被捕并判死刑。临刑前一刻,他和其他犯人被告知获赦。这给他极大震荡,明白“生命是一个礼物”,开始认真对待信仰。三天后,他被流放西伯利亚,路遇热月党人妻子,送他一本《圣经》。其后,他被投进鄂木斯克要塞监狱,狱中不许读其他书,他便反复读《圣经》,这书竟拯救了他的创作,给了他创作上不竭的源泉和动力。1861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死屋手记》发表,后者引起尼采和列夫·托尔斯泰推崇和惊叹。1864年,他发表《地下室手记》,1866年发表《罪与罚》。其后,《白痴》(1868-1869)、《群魔》(1871-1872)等无一不与《圣经》提供的精神资源有关。最后,他发表总结性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1979-1880),扉页即引用《圣经·约翰福音》12章24节。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去世前,他特意把孩子叫到床边,郑重其事把《圣经》递到孩子手中,嘱咐他们要好好珍藏、阅读。

徜徉在白鹿洞书院密林溪水边,思绪万千。妻子催我往外走。边走边遇到一拨又一拨游人,人声鼎沸,顿觉这真不是一个读书静思的年代。不过,惟其难能,所以可贵。这也正是我编《基督教语文试读本》系列的原因。

我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但并不反对使用教材,也建议施教者能参考“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类的资料。不过,我并不认同某些人所倡导的只是利用阅读材料进行“文法”、“逻辑”和“修辞”训练的思路,这些人认为这就是古典教育。我觉得中国式英语学习其实就是类似思路,但总体算是失败的。败就败在把活的英语变成了死的“词汇”、“语法”,并只为考试服务。

其实,阅读在本质上是种交流。所以,我强调必须意义和实质优先,而不是概念和词语优先。语言是为表达意义而存在。耶稣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5:37)话之所以为是,是因为对应着话语所指向的真相。上帝保证真相成为真相。而魔鬼撒但则力图扭曲语言和真相的连接,从而使语言成为谎言。

费曼在《发现的乐趣》里提到,很多人只不过知道一只鸟的名字,知道在各种语言中怎么说、怎么写、怎么考试而已,就自以为知道了这只鸟的全部。其实他们对这只鸟本身一无所知。所以,你需要好好观察这只鸟,到这只鸟住的地方去看看、去听听、去对话,甚至用手去摸摸这只鸟的鸟蛋,看看是冷的,还是热的?

知道法国的首都是巴黎,这只是字典知识;真知识是关乎“法国的首都为什么是巴黎”。你的阅读不是去读死的知识,而是跟一个人对话和交流,长见识,一起体会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真相的惊喜。

要激发孩子热爱阅读,你得先有书和读书的环境才行。这方面,我推荐《打造儿童阅读环境》、《阅读的力量》、《书语者》、《朗读手册》、《说来听听》、《为孩子朗读》这几本好书。你要把书架弄到适合孩子看,光线明亮,地板干净,最好坐在地上就可以打开书看。而且,随时方便抽书又能一个时间段看完后及时把书还回去。制定简单阅读规则,又能有朗读和讲说及讨论时间。当然,最重要的,你的书要有品味,要有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经典,同时种类要多一些。这样,你才能培养孩子热爱读经典,又提升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和能力。

人天生对印刷品排斥。比如,人爱看大海,都不爱看航海图;人爱旅游,但不爱看地图册。你要藉着印刷品把航海图还原成大海,把地图册还原成各地风景名胜。所以,你要引导孩子把玩、欣赏印刷品,并通过印刷品开始精神探险。重中之重是,你要引导孩子明白,这不是读书,而是跟神跟人进行真实的交流!你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成长、沟通和生活!

因此,对于阅读来说,一定是意义和交流优先,孩子是先进入故事,再去对传达故事的载体感兴趣。先故事,后句子,后词语,后发音。所以,我认为以“文法”-“逻辑”-“修辞”三阶段来机械划分孩子的成长路线基本上是种误导。

好在孩子是愿意生活在故事情景中的。他们看起来傻傻的,似乎真假不分。岂不知这正是孩子的优点,他们一方面本能拒斥印刷品,但另一方面又愿生活在想象和文字空间,生活在充满了神奇古怪和各样超凡事物的世界。这是培养孩子超自然主义世界观的最佳契机。你我早就对自然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单调、平庸烦透了,那就把再误导和耽误孩子了吧!

怎么培养呢?有了书,有了好的阅读环境,还要有好的引导。很多人看不起语文,认为只要张口,就是在说语文,打开书,就是在阅读。一个大一学生告诉我,她试图打开路易斯《痛苦的奥秘》来看,但总是看一下就放下,看一下就放下,下一次再从头来。这样几次过后,那本书还放在那儿,几乎还是一动未动。

你看到了吧?并不是张口就会说话,打开就会阅读,这需要艰苦卓绝又持之以恒的训练!怎么训练呢?一般说来有两种思路: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

所谓自上而下就是指引导孩子读该读的书,有自上而下的要求书目。这时候,你要选适合孩子年龄段的经典。比如,小朋友看《小小天路客》就比看《天路历程》更易进入,看漫画版《基督教要义》就比看文字版更易接受。还记得吧,我小时候,就是因为看《麦克白》小画册而被引进了莎翁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千万别听人乱讲,说国外名著啦诗歌啦,不能看翻译的,不能看改写的。有的甚至说:“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那一部分!”错!好书不怕百回翻,好故事不怕百遍传!

不过,孩子实在不感兴趣怎么办?那就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兴趣!比如,你自己把故事讲出来,讲到生动处停住,让孩子自己去看下面的情节!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你自己讲到眉飞色舞,完全投入。这样完全投入进去,不感染孩子才怪呢!或者,和孩子一同扮演角色,一同演出来。或者,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哪怕看看视频!不要怕影视,怕的是不知道怎么欣赏和评价,怕的是没有节制和引导。

所谓自下而上就是指就着孩子的阅读兴趣进行训练。孩子喜欢什么,就令其更喜欢,但一定要慢慢提升和引导。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看《疯狂动物城》电影,那你就由易到难,买一本又一本《疯狂动物城》书给孩子看。直到能把不带任何插图的文字书全部认下来为止。这时,你既可以藉此扩大孩子词汇量,又可训练任何你想训练的“文法”、“逻辑”和“修辞”内容。

不过,到了这里,你才只进行了一半的阅读训练。接下来,你还要跟孩子对话,引导孩子发现这部电影力图靠着人力(try)建立天国(所谓“动物乌托邦”)的邪恶与可笑,又引导孩子发现其中各种种族自身偏见几乎就是其本性原罪的深刻处(尽管这并不是导演有意为之)。

要通过这样的探讨和交流,来培养孩子的世界观。所谓长见识,不就是能够以道观之,并拥有成熟、健康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吗?


有了这么多精彩发现,那就引导孩子写下来,说出来,分享出来吧。让孩子成为一个随时随地都愿去分享自己的感动、收获和发现的人,让孩子从小就为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努力,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喜乐。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路易斯所说的“聪明的笨蛋”(或“更聪明的恶人”),或钱理群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别只让他或她输入而没有任何输出!

切记:学习,最终是为了服侍。于是,也就可以在服侍中学习。阅读,最终是为了生活,于是,也就可以在生活中阅读。

于是,读人、读世、读生活,随时随地,都可以道阅世;最终,远看云卷云舒,近看花开花落,细看春去秋来,笑看悲欢离合。于是,经典入人生,阅读入生活,你就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了!

——(选自《基督教语文中级试读本》“代序”)


附第一单元目录:

第一单元 我信独一、永活的三一真神(基督教世界观之一)

回到圣经1. 旧约读经:《圣经·申命记》6:4-9

回到圣经2. 新约读经:《圣经·哥林多前书》8:1-13

回到圣经3. 诗篇颂唱:《圣经·诗篇》115篇A、B

回到经典1. 信条选读(英中对照):《威斯敏斯特信条》第2章——论神和三位一体

回到经典2. 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第8卷5章选读:爱者、被爱者、爱

回到经典3. 但丁《神曲·天堂篇》第33首选读:觐见三一

回到经典4. 马丁·路德《书信讲台》选读:为何神是一位?

回到经典5. 马丁·路德《路德圣诗集》选读:我信三位一体

回到经典6.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第1卷13章选读:神的本质在三位格中合一

回到经典7. 帕斯卡尔《思想录》选读: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

回到经典8. 巴文克《我们合理的信仰》第10章选读:三位一体教义为何至关重要?

回到当下1. 伯特纳《论三位一体》第5章选读(英中对照):三位一体超越理性,但绝不反理性

回到当下2. 柏瑞特《将人的心意夺回》第7课选读:基督徒世界观

回到当下3. 霍菲克编《世界观的革命》选读:世界观的31个转折点

回到当下4. 齐宏伟《与上帝拔河》选读: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就是这样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